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殷代印, 张旭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39-4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07
摘要334)   HTML    PDF (2330KB)(137)    收藏

多年水驱开发,与扶余油层相比相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注水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分别应用CT扫描和恒速压汞技术测量不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共18块天然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多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主控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最后与相同渗透率级别的扶余油层岩心相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储层渗透率相同的杨大城子油层与扶余油层,平均孔隙半径相差不到1%,而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相差17.4%、8.9%、5.2%,是决定储层渗流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六区薄差储层水驱油特征
殷代印, 陈省身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22-2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4
摘要490)   HTML    PDF (1432KB)(108)    收藏
通过对杏六区薄差储层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筛选,采用流动系数作为权重系数对单层归一化后的曲线进行复合,得到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由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知,杏六区薄差储层具有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小,驱油效率低,共渗区范围较窄的相渗特征。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得出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分为“凸”型和“S”型两种。通过研究杏六区薄差储层的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原油黏度、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曲线可知,驱油效率随渗透率、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地层原油黏度的增加而降低。对驱油效率与微观结构孔隙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半径与驱油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仅仅为0.090,驱油效率和喉道半径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437;另外,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中孔隙半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与孔喉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研究
殷代印,陈鑫燃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6):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6.007
摘要526)   HTML    PDF (775KB)(150)    收藏
特低渗透储层中存在压敏效应,进行渗透率随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对油田开发意义重大。通过对朝阳沟地区岩心模拟实验,采用改变孔隙内流体压力改变净压力的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地层的真实状况,得出渗透率随净压力变化曲线,回归了净压力与渗透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中,因压敏效应,在流体压力减少阶段,渗透率随净压力变化显著,渗透率变化率大约20%;在流体压力增加阶段,渗透率随净压力变化不明显,渗透率变化率大约5%;在流体压力增加或减少阶段采用分段拟合,得出渗透率随净压力变化规律基本符合二项式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北开发区薄差储层相渗特征研究
殷代印,方正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39-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7
摘要478)   HTML    PDF (1447KB)(195)    收藏
针对薄差储层注水开发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集相关现场相渗以及储层物性数据,筛选出具有薄差储层特征的相渗曲线40条,并利用统计学原理方法,对这些相渗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表明,薄差储层相渗曲线的形态主要为水相凸型、水相凹型、水相直线型3种类型,根据薄差储层的渗透率分布范围,将其相渗曲线分成了10 mD以下、10~100 mD、100~200 mD和200 mD以上4个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对其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典型相渗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薄差储层相渗特征总体呈现“双高双低”。通过分析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渗透率级别的薄差储层相渗曲线及其各特征参数,得出在长期注水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影响,一边为相渗扩大型及有利影响,另一边为相渗缩小型及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殷代印,贾江芬,康红庆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5): 38-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5.007
摘要543)   HTML    PDF (1628KB)(161)    收藏
利用微流量计量仪,通过“压差⁃流量”法,精确测定了低渗透油藏水驱和微乳液驱的启动压力梯度,深入分析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重点研究了微乳液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的“压差⁃流量”曲线是一条上凹型曲线,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呈乘幂关系,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的减小而增大,水驱平均启动压力梯度为0.050 MPa/m,微乳液驱平均启动压力梯度为0.039 MPa/m。微乳液之所以会有效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是因为它能够显著降低界面张力,减小了边界层的渗流阻力。微乳液界面张力越低,启动压力梯度也就越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
殷代印,仲玉仓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02): 48-5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2.009
摘要467)      PDF (2032KB)(215)    收藏
以低渗透油藏为研究主体,分析低渗透岩心微观渗流特征,对比低渗透油藏水驱和微乳液驱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从引起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边界层性质出发,研究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微乳液驱条件下的低速非线性渗流规律,建立相应的非达西渗流方程,并通过模拟已实验过的低渗透油藏岩样的实验结果来验证所建立非达西渗流方程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配方的优选及性能研究
殷代印,徐文博,周亚洲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3):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3.004
摘要641)      PDF (3900KB)(445)    收藏
        对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微乳液配方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以方程系数法为基本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确定出适用于朝阳沟低渗透油藏的微乳液配方(质量分数):1%石油磺酸盐+1%正丁醇+1.38%正己醇,测量微乳液特性参数R=0.261,验证配方微乳液为最佳中相体系。使用激光粒度仪对微乳液体系进行粒子半径测量,测量其粒子半径在0.01~0.22μm,适用于朝阳沟油藏微小孔喉。通过微乳液驱替低渗透岩心实验,得到微乳液驱能在水驱采收率的基础上提高最终采收率7.41%,降低注入压力24%,验证了该微乳液体系对朝阳沟低渗透油藏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殷代印,姜婷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2): 24-2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2.005
摘要667)      PDF (2188KB)(766)    收藏
      以十二烷基氯化苄、二甲醇胺及2-羟基-3-氯丙磺酸钠为主要原料合成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N,N-二羟甲基-N-(对十二烷基苯亚甲基)丙铵基(2-羟基)丙磺基甜菜碱,并利用红外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对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界面张力、吸附性能和乳化性能的评价,并对比其他两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同时对目标产物的机理和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NHSB)由于添加苯环与疏水性长链的结构能有效改善表面活性剂性能。在NHSB质量分数为0.43%时,可降低至超低界面张力10-3 mN/m。在一定的质量分数范围,其吸附量均小于2.1mg/g,并且在乳化60min后吸水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吸水率在40%以下,具有相对较好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最后通过室内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采收率5.6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驱替机理及动用比例研究
殷代印,房雨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1): 18-2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1.004
摘要662)      PDF (2391KB)(408)    收藏
通过天然岩心和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将微观剩余油进行分类,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驱动各类剩余油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值最高可达23.88%。将剩余油分为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和膜状5种类型,三元复合驱后各类型剩余油的动用比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大,其中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大,盲端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实验研究
殷代印,巩象珠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18-2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04
摘要559)      收藏
针对杏71试验区同步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层压力下降较快、原油脱气严重、产量递减较快等问题,对杏71试验区进行超前注水室内优化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三管并联长条岩心对该区块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进行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当岩心内孔隙压力水平达到120%,注入速度为0.014mL/min,即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建立无量纲渗流数学模型,应用相似准则得到现场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垣外围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及驱油效率研究
殷代印,吕 腾,陈鑫矿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3): 33-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3.007
摘要515)      PDF (4239KB)(313)    收藏
为研究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储层岩心驱油效率与微观孔隙结构的关系,应用CT 扫描技术对该地区数十块天然岩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大量微观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迂曲度、形状因子数据,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水驱油实验,记录各岩心驱油效率,研究孔隙结构参数
对驱油效率的综合影响。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孔隙结构参数与驱油效率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各参数中平均喉道半径对驱油效率影响最大,系数达到0.531,而平均孔隙半径的系数值只有0.045,可以认为对驱油效率没有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分步射孔改善油层动用不均匀现象研究
殷代印,周 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1): 41-4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1.008
摘要261)      PDF (2877KB)(38)    收藏
针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 聚驱后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仍较低,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仍大量存在, 纵向动用
不均匀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应用分步射孔改善聚驱油效果的方法, 即在水驱结束后, 对厚油层选择性射孔并水驱挖
潜后再转注聚。应用室内物理三管并联驱油实验和理论公式, 分析分步射孔聚合物驱油机理, 并结合数值模拟, 以
北北块二区为目标, 研究了分步射孔后聚驱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大前置段塞、 高相对分子质量、 梯次
降浓段塞组合, 聚驱效果最好; 分步射孔后注聚相较于不经过分步射孔直接注聚, 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更大, 驱油效果
更好, 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 2 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善注聚油层动用程度的合理压力系统
殷代印, 王东琪, 张承丽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6): 55-6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6.011
摘要694)      PDF (6843KB)(267)    收藏
针对注聚中后期含水率急速上升、 各油层动用程度差异大的现象, 提出了一种改善油层动用程度的 新方法, 分阶段合理调整压力系统确定阶段产液水平, 并已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 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调整流压后产液量、 压力、 含水率等多项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 对比开发效果表明, 聚 合物驱保持6MP a ( 较高) - 2MP a ( 较低) - 6MP a ( 较高) 流压时, 注聚1. 0P V后含水率降低1. 4 6%, 聚驱采出程度提高 约2. 4 3%, 各层开发动用程度最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油田增产措施效果评价
殷代印, 李文亮, 王 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1): 41-4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1.009
摘要434)      PDF (1645KB)(533)    收藏
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产能低,通过压裂措施与堵水措施相结合,可以实现控制产量递减、减缓含水上升的目的。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未压裂条件下产油量变化,考虑压裂效果叠加,推导出计算压裂增油量的数学公式,该公式能够确定压裂增油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产量递减的影响;模拟未堵水条件下产液量、产油量变化,计算堵水措施对全区产油量以及含水率的影响。压裂能够减缓当年产量递减,在之后的有效期内加快产量递减;堵水的增油有效期小于降水有效期,在增油有效期内降水幅度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